课程简介
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活动,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去影响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使他们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解决的实务过程。
课程目录
-
第一单元:小组工作基础知识
-
第二单元:小组工作价值观与伦理
-
第三单元:小组工作模式
-
第四单元:小组动力知识
-
第五单元:小组领导
-
第六单元:小组沟通
-
第七单元:小组冲突
-
第八单元:小组筹备期
-
第九单元:小组初期
-
第十单元:小组转换期
-
第十一单元:小组生产期
-
第十二单元:小组后期
-
第十三单元:小组评估
-
第十四单元:小组工作技巧
-
课程及考试
课程标准
《小组工作》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小组工作》 | |||||||
课程性质 | 专业核心课 | 课时 | 60课时 | 教学对象 | 大二 | |||
教学目标 | 1. 储备知识: (1)掌握小组工作的基础知识与模式;(2)掌握小组动力的相关知识;(3)掌握小组程序知识;(4)掌握小组工作技巧知识。 2. 培养能力:(1)具有撰写小组策划书的能力,并能开展小组需求调查及撰写评估报告,小组评估方案制定的能力;(2)掌握小组工作实务的操作技能。 3. 提升素质:具有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知晓相关的伦理议题,展现较好的与组员相处的态度。
| |||||||
教学方法 | 1.ISAS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检索分析资料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演讲能力的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的指导与示范,让学生将理论融汇贯通,让学生亲自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2.服务学习教学法:将服务与学习融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它基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透过计划性的小组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在服务中学习,使服务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 |||||||
教学内容 | 项目一:小组工作基础知识 | 任务一:小组工作基础知识(概念、类型、发展) | ||||||
任务二:小组工作伦理与价值观 | ||||||||
项目二:小组工作模式
| 任务一:社会目标模式 | |||||||
任务二:互动模式 | ||||||||
任务三:治疗模式 | ||||||||
任务四:发展模式 | ||||||||
项目三:小组动力 | 任务一:小组动力理论知识 | |||||||
任务二:小组领导 | ||||||||
任务三:小组沟通 | ||||||||
任务四:小组冲突 | ||||||||
项目四:小组工作工作程序
| 任务一:小组准备期 | |||||||
任务二:小组初期 | ||||||||
任务三:小组中期 | ||||||||
任务四:小组后期 | ||||||||
任务五:小组结束期 | ||||||||
项目五:小组工作技巧及评估 | 任务一:小组工作技巧 | |||||||
任务二:小组评估 | ||||||||
教学进程 | ||||||||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式 | ||||||
1 | 课程导入:(1)了解课程目的及意义;(2)师生互识; (3)熟知课程整体安排及要求;(4)分组,领取小组任务,并进行团队建设;(5)完成小组契约 | 游戏、讲授、讨论、视频 | ||||||
2 | 小组工作基础知识1:(1)学会辨识小组;(2)掌握小组的定义与特征;(3)掌握小组的功能与类型;(4)了解小组工作的发展历程 |
讲授、讨论、视频 | ||||||
3. | 小组工作基础知识2:(1)掌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2)了解中国文化伦理价值观与小组工作专业伦理的冲突;(3)掌握小组工作的伦理原则;(4)掌握小组工作的实务原则 |
讲授、案例分析、游戏、小组讨论 | ||||||
4 | 社会目标模式:(1)了解社会目标的理论基础;(2)掌握主要内容;(3)了解优势与局限性 | 讲授、案例分析、视频 | ||||||
5 | 互惠模式:(1)了解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2)掌握主要内容;(3)了解优势与局限性 | 讲授、案例分析
| ||||||
6. | 治疗与发展模式:(1)了解治疗与发展的理论基础;(2)掌握主要内容;(3)了解优势与局限性 |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 ||||||
7 | 小组动力理论知识(1)了解小组动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小组工作的意义;(2)明确小组工作动力的含义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影响;(3)掌握小组运作过程中动力的来源、种类 | 讲授、练习、讨论 | ||||||
8 | 小组领导:(1)了解小组领导的定义、权力来源及领导方式;(2)掌握小组领导者的特质;(3)理解小组领导者的专业训练体系 |
讲授、游戏 | ||||||
9. | 小组沟通:(1)了解小组沟通的含义及过程;(2)掌握小组沟通的模式;(3)理解小组沟通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方法 | 讲授、游戏、讨论 | ||||||
10 | 小组冲突1:(1)了解冲突的功能、类型;(2)掌握冲突的原因、过程及组员解决冲突的策略;(3)掌握社会工作者处理冲突的策略; | 讲授、讨论、练习 | ||||||
11 | 小组冲突2:尝试对小组冲突情境进行解读并处理 | 情景模拟 | ||||||
12 | 实践准备:(1)选择服务群体;(2)确定小组类型;(3)选择小组工作模式 | 研讨会 | ||||||
13 | 小组准备期1(需求评估):(1)了解需求的种类;(2)掌握需求评估的方法、过程;(3)掌握需求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的撰写方法 | 讲授、课堂练习、视频、图片 | ||||||
14 | 小组准备期2(需求评估调研):(1)学生以组为单位,前往社工机构,对某一群体开展需求分析;(2)撰写小组需求评估报告 | 实践 | ||||||
15 | 小组准备期3(需求评估展示):(1)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小组需求评估报告;(2)他组及教师开展点评与打分 | ISAS形式进行 展示 | ||||||
16 | 小组准备期4(小组活动方案设计):(1)理解方案的功能;(2)掌握方案设计前的考虑因素;(3)掌握方案设计的内容 | 讲授、视频、 文本阅读 | ||||||
17 | 小组初期1:(1)了解组员的特点与工作者任务;(2)掌握小组初期活动设计的要点;(3)了解建立与维持信任的方法;(4)明了建立小组契约的方法 | 讲授、练习 | ||||||
18 | 小组初期2:(1)教师示范小组初期活动带领;(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初期活动带领 | 示范、小组展示 | ||||||
19 | 小组中期1:(1)了解小组中期组员的特点和工作者的任务;(2)掌握信任游戏的特点及带领技巧;(3)初步分析小组沟通互动模式 | 讲授、游戏 | ||||||
20 | 小组中期期2:(1)教师示范小组中期活动带领;(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中期活动带领 | 示范、小组展示 | ||||||
21 | 小组后期1:(1)了解小组后期组员的特点和工作者的任务;(2)掌握后期活动设计方法及活动带领方法:(3)知晓过程评估的内容 | 讲授、游戏 | ||||||
22 | 小组后期2:(1)教师示范小组后期活动带领;(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后期活动带领 | 示范、小组展示 | ||||||
23 | 小组结束期1:(1)掌握处理离别情绪和降低小组吸引力的方法;(2)掌握协助组员为走进现实做准备的方法;(3)掌握结果评估的方法;知晓小组结束后跟进 | 讲授、讨论、视频 | ||||||
24 | 小组结束期2:(1)教师示范小组结束期活动带领;(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结束期活动带领 | 示范、小组展示 | ||||||
25 | 小组工作的技巧1(一般技巧):(1)掌握小组工作建立关系、沟通、组织会议和评估的技巧:(2)并能运用于小组活动 | 案例分析、讲授、
| ||||||
26 | 小组工作的技巧2(干预技巧):(1)了解小组引导互动、阻止、融合和面质的技巧;(2)并能运用于小组活动 | 案例分析、讲授 | ||||||
27 | 小组评估1:(1)了解小组评估的定义、意义;(2)掌握小组评估的内容;(3)掌握过程评估与结果的内容;(4)掌握小组评估的方法 | 讲授 练习 游戏 | ||||||
28 | 小组评估2:(1)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小组评估方案;(2)讨论 | 课堂练习 | ||||||
29 | 小组活动方案展示:(1)以组为单位,展示小组活动方案;(2)他组及教师开展点评与打分 | ISAS形式进行 展示 | ||||||
30 | 课程考核 | |||||||
教学评价 | ||||||||
序号 | 评价项目 | 评分细则 | ||||||
1 | 考勤(10%) | 迟到、早退3次算1次无故缺课, 请假不得超过3次,无故缺课3次不及格 | ||||||
2 | 过程测验(30%) | 各单元测试成绩,以平均分的30%计入总分。 | ||||||
3 |
课堂表现(30%) | 讲座踊跃提问,根据ISAS展示与课堂讨论进行赋分。测评要点:1.态度是否积极;2.语言表达3.问题分析的深度;4.小组成员的合作度。 | ||||||
4 | 期末考试(30%) | 闭卷考试 |